公园城市如何建设,从增量向存量转变的城市发展形态

2024-09-09

一、什么是公园城市

我们可以从城市规划中寻找一些答案,最初的“公园城市”雏形,是从概念萌生,是1820年由罗伯特·欧文提出。1898年,霍华德发表了题为《明天的花园城市》专著,阐述了“花园城市”的理论,提出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,突出园林绿化。

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,形成了“园林城市”案例,如广东省湛江市,内蒙古包头市。大都有较强的经济基础,或以优厚的 自然 条件为依托,或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背景,建立起较完善的绿地系统,绿地指标达到了:建成区的绿地率30%以上,城市绿化覆盖率在35%以上,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5平方米以上。

公园城市:至少应该具备两大特征:普惠,提高全民生活品质;系统,将生态引入城市。是人、城、境、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,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。

2018年2月11日,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视察,在天府新区调研时首次提出“公园城市”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范式。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,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,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,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”。

2019年7月,英国伦敦正式宣布其成为全球第一个“国家公园城市”。同年,作为建设标准的《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宪章》颁布,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公园城市评选活动也同步展开。


二、公园城市认识方式

《公园城市建设评价指南》,由成都牵头申报的国家标准,预计将在12个月内完成报批并发布,标志着成都公园城市标准化建设开启了崭新篇章。

《中国公园城市指数2023》发布,“1个总目标、5大领域、15个方向、45个指标”的总体架构,实现了全国337个地级以上行政区评估结果全覆盖,可为各城市间开放互鉴提供支撑,引导其塑造特色优势、弥补薄弱环节,服务城市转型发展。

无论是超大城市如杭州、成都,还是中小城市如嘉兴、黄山,甚至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,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,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。


三、公园城市的模式

   1.成都公园城市模式

   

成都作为休闲城市代表,天然地将生态、生活与生产的和谐统一。

(一)蓝绿交织

天府绿道蓝网工程,长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,打造1000公里精品蓝网发展带。建全域公园体系:“五绿润城”,统筹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、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、环城生态公园、锦江公园等建设,推进“口袋公园”、小微绿地建设,各类公园1000个。川西林盘聚落:采取“特色镇 林盘 农业景区 农业园区”发展模式,形成“沃野环抱、密林簇拥、小桥流水人家”的川西田园景观。

(二)宜居生活

全面推进75个未来公园社区、100个“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”试点建设,连续15年位居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”榜首。

(三)产业相融

成都加快推进成渝(兴隆湖)综合性科学中心、西部(成都)科学城建设,实体化运行天府实验室,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46个。深入实施产业“建圈强链”行动,提质发展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和生物医药、轨道交通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,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、绿色氢能、低空经济三大领域创新突破,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第9位。

(四)有效治理

成都打造形成三级智慧城运架构、195个智慧应用场景,有力支撑大运会等重大活动举办,全国数字百强市排名提升至第5位。为提升抵御冲击和韧性水平,成都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,打造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,实施水、电、气隐患治理等“里子工程”,成功创建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。

成都还创新“微网实格”基层治理机制,开展网格营建行动,着力提升网格活力,全覆盖推广使用“智慧蓉城·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”,高效推进民生服务、应急管理等“进网入格”。

   2.重庆公园城市模式

新重庆的“美丽计划”中,将迭代升级推进“九治”——治水、治气、治土、治废、治塑、治山、治岸、治城、治乡,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,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市域范例,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重庆力量。


一、“两江四岸”核心区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基本呈现,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新地标和滨水环境新名片。

二、全市城市公园达到2000余个,并公布了78个城市公园内的136处开放绿地。采取POD是一种以城市公园等生态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。

三、城市更新将自然、文化、艺术、数字等元素融入老街的更新改造中,并根据老街历史文化特点进行业态布局。

四、开展完整社区建设,夯实社会基层单元,提升社区品质生活。

公园城市,从概念、理论、指南到指标体系,形成了完整的实施路径,为城市从功能性城市转向理想城市建设提供道路。


分享